来源: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5-10-02
在新中国工业建设的宏大叙事中,“一五”时期的156项苏联援建工程,是奠定共和国工业体系的基石。这幅蓝图上,6项重点工程被布局于松花江畔,如6颗精心埋下的火种,点燃中国电力装备制造业的曙光——这,正是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的起点。
松花江的滔滔江水,见证了这一重大历史布局。从肩负电站锅炉、汽轮发电机、汽轮机等核心装备研制重任起,哈电的使命就与“国之大者”紧密相连。昔日荒芜之地,自此开启向世界电力装备制造巅峰的壮阔攀登。
七十四载薪火相传,七十四载砥砺奋进。当年江畔的工业火种,已燃成燎原之势。从新中国第一台80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到问鼎世界水电“珠峰”的全球首台百万千瓦水电机组;从服务国内能源建设到装备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800多座大中型电站——哈电集团以“承载民族工业希望、彰显中国动力风采”为使命,不仅创造280多项“共和国第一”,更完整见证并推动中国电力装备制造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伟大史诗,成为“大国重器”最生动的时代注脚。
创业维艰
奠基中国电力装备工业的“摇篮”
哈电集团的诞生,镌刻着新中国工业起步的艰辛与豪情。1950年2月27日,毛泽东主席自苏联访问归国途经哈尔滨,题写“发展生产”四个大字,明确“把哈尔滨市这个消费城市改造成为生产城市”的方向,为这片土地注入工业发展的强劲动力。同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东北局奉命组织丹东、抚顺、沈阳等地的29家工厂“南厂北迁”,其中,沈阳电工五厂(哈尔滨电机厂前身)扎根哈尔滨,为哈电集团组建埋下伏笔。
1951年6月6日,在哈尔滨原赛马场旧址上,共和国第一个电站设备制造基地——哈尔滨电机厂破土动工,原松江省人民政府主席冯仲云为施工挖了第一锹土,这一天成为哈电集团发展的重要起点。此后,1954年6月哈尔滨锅炉厂开工、1956年3月哈尔滨汽轮机厂奠基,“三大动力厂”相继落成,不仅让“三大动力路”成为哈尔滨的工业地标,更奠定中国电力装备制造业的根基。作为苏联援建156项重点工程中6项的承载者,哈电集团从诞生之初就肩负“填补国内电力装备空白”的使命。
创业初期的艰辛远超想象。彼时国内技术空白、设备工具匮乏,没有起重机械就靠撬杠撬动重物,没有运输工具就靠人拉肩扛。为获取关键设备,哈电人创新性地以“大豆换车床”,分期分批用2000列火车皮大豆,与苏联“易货”换得当时技术性能世界最高、加工直径亚洲最大的重型车床。如今,这台9米立车已成为服役近70年至今未退役的“功勋设备”。
面对物资极度匮乏,从五湖四海汇聚的建设者们,未被荒原苦寒吓倒。白天,他们在无暖气的临时厂房里挥汗如雨;夜晚,挤在四面透风的简陋工棚中相互取暖。一日三餐以“大碴子、窝窝头配土豆白菜”为主,但“先生产、后生活”的奉献豪情与“边建设、边投产”的创业拼劲,支撑他们创造奇迹。
1951年12月22日,遵照中央指示,为让被炸毁的四川下硐水电站尽快恢复发电,哈尔滨电机厂研制的新中国第一台80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完成转子超速总装试验,彻底改写新中国不能自主制造发电设备的历史。这台机组先后服役于四川龙溪河下硐电站、苏雄电站,近60年运转不息,2011年荣归故里,2020年入选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名录,其发电机部分于2022年被国家博物馆收藏,成为哈电人“自力更生”精神的鲜活见证。
建设工地上,工棚尚未竣工,车间已响起机床轰鸣。1957年,首台国产35t/h中压锅炉在哈尔滨锅炉厂诞生,熊熊炉火点燃自主制造的火种;1958年,我国首台2.5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在哈尔滨汽轮机厂、哈尔滨电机厂下线,旋转的叶轮奏响自力更生的强音。这些核心设备的问世,不仅实现我国电站关键设备“零的突破”,更标志中国从此具备自主建设火力发电站的全套能力。1958年9月13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邓小平来工厂视察,对工厂的建设发展给予关怀和鼓舞,并为哈尔滨电机厂厂报题写报名“电机工人”,这四字沿用至今。
在党的号召下,哈电集团始终将企业发展融入国家战略。1964年5月,为支援三线建设,哈电集团输送一半以上的优良设备、全部技术创新成果及5000多名优秀人才,助力四川建成新的发电设备制造基地,用“好人、好马、好刀枪”的奉献诠释国有企业的政治担当。同时,还先后支援2000余人,对口援建兰州电机厂、西安绝缘材料厂、许昌继电器厂、南阳防爆电机厂等三线企业,为国家战略大后方工业体系建设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20世纪60年代,哈尔滨电机厂副总工程师沈从龙等联名写信给国务院,主动请缨自主研制云峰水电站后3台(套)机组。在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支持下,国务院批准由哈尔滨电机厂设计制造。1964年12月,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台(套)100兆瓦水轮发电机组试制成功,1966年4月顺利安装投运,后续2台(套)机组也相继产成,经测试,各项技术指标均超过同电站的国外机组。
技术是企业生存发展之本,也是市场开发工作之基。计划经济时代后期,哈电集团在国家政策带动下,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建设起国内领先的电力装备设计制造技术能力,为市场全面开放后取得竞争优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开放引进
在改革开放浪潮中迈向世界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为哈电集团打开通往世界的大门。作为我国装备制造业对外开放的“先行者”,哈电集团率先践行“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在技术引进中补短板,在海外开拓中树品牌,完成从“国内生产”到“国际输出”的关键转型。
1983年,哈电集团承建的巴基斯坦古杜电站启动,这是我国首个走出国门的大型发电机组项目,开创中国电站设备成套出口和“交钥匙”工程的先河,让中国电力装备企业成为世界动力装备行业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1987年,古杜电厂汽轮机组赢得我国汽轮机制造行业迄今为止唯一的质量金牌。1990年初,古杜电厂发生重大电网故障,唯独哈电制造的机组凭借优异性能和高度自动化,保持电厂正常运转,印证“金牌”品质。
与此同时,哈电集团在水电领域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1981年,完全自主研制的葛洲坝125兆瓦水轮发电机组并网发电,这是我国完全自主研发设计、自主制造的大型水电机组,在中国发电设备制造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该机组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国家质量金奖,成为我国第一枚发电设备金质奖章,标志我国大型水电装备制造能力迈上新高度。
在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方面,哈电集团同样走在前列。1980年代初,面对国内大型火电装备依赖进口的现状,哈电集团与美国西屋等国际公司合作,引进60万千瓦火电机组制造技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机组国产化,完全具备大型火电机组制造能力,加快了我国发电设备行业的发展步伐。1986年,哈电集团成功制造我国首台60万千瓦亚临界汽轮机,使中国自主研发的汽轮机首次烙上大容量、高参数印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鹏为平圩电厂题词“平圩不平常、单机甲中华”。
体制机制改革同步推进。1980年代初,为了加快提高我国发电设备制造水平和能力,适应发电设备市场成套的需要,在三大动力厂基础上,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公司(后更名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成立,由“一五”时期苏联援建156项重点工程中的6项沿革发展而来,成为我国最早组建的最大发电设备、船舶动力装置、电力驱动设备研究制造基地和成套设备出口基地。
1990年代初,经国务院、原机械工业部和黑龙江省政府批准,哈电集团在国内率先进行体制改革,将生产经营主体组建成哈尔滨动力设备股份公司,1994年,完成股份改制,哈尔滨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标志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融入国际资本市场方面迈出关键一步。这一系列改革,不仅为哈电集团注入市场化活力,更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实践样本,展现党领导下国有企业改革的决心与智慧。
自主创新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跃升
进入21世纪,随着三峡工程、核电自主化等国家重大战略推进,哈电集团将“自主创新”作为核心战略,以国家工程为“试验场”,攻克一系列“卡脖子”技术,完成从技术“追随者”到“引领者”的蜕变,让“中国创造”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
三峡工程成为哈电集团自主创新的“试金石”。在三峡左岸机组建设中,哈电集团从分包商起步,边学习边攻关,仅用6年就完成从分包商向独立承包商的转变;到三峡右岸机组招标时,已能凭借自主研发的“全空冷水轮发电机组技术”中标4台70万千瓦机组,打破国外企业对大型水轮机组核心技术的垄断,创造闻名全国的“三峡模式”。我国水电专家鉴定认为,该机组“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一刻,中国在世界水电领域真正挺直脊梁。2020年1月,“长江三峡枢纽工程”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在火电与核电领域,哈电集团的创新突破同样亮眼。2006年,自主研制的国产首台百万千瓦超超临界锅炉在浙江玉环电厂投运,热效率达45.4%,是当时国际最先进的蒸汽参数,成为全球火电能效“新标杆”。依托该项目,哈电集团研发的“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6年,哈电集团凭借“燃用准东煤超超临界锅炉研制及工程应用示范项目”摘得“中国工业大奖”,成为当年该奖项中电力装备领域唯一获奖企业,彰显在清洁煤电技术上的深厚积累与领先地位。
在核电领域,2000年,650兆瓦核电汽轮机组诞生,安装于浙江秦山核电站,这是当时国产化单机容量最大的核电常规岛机组,以优异效率和可靠运行,获国家“九五”重大装备科研成果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等多项荣誉。2018年,“650兆瓦等级核电汽轮机国产化研制”荣获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
2007年,哈电集团引进日本三菱公司三代核电常规岛技术。浙江三门核电站作为全球首个投入商业运行的三代核电AP1000项目,其汽轮发电机组的稳定运行,标志哈电集团在AP1000常规岛设备制造上具备成熟技术和批量化生产能力,为推动我国核电技术整体提升奠定坚实基础。随后,哈电集团承担国家CAP1400重大专项,历经8年攻关,2016年成功研制我国首台CAP1400核电主泵屏蔽电机,攻克23项核心技术,核电站“心脏”部件实现100%制造国产化,成为国内唯一同时具备设计、制造核电轴封主泵和屏蔽主泵电机资质与能力的企业,为我国核电装备自主化筑牢根基。
高质量发展
迈向世界一流装备制造企业的新征程
党的十八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国资国企纷纷加快改革步伐,不断做强做优做大。哈电集团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扎实推进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科技创新、生产经营和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完成了从“追赶者”到“并跑者”“领跑者”的重要转变,企业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
哈电集团持续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从“传统装备制造商”向“制造+服务”型企业转型,“十三五”收官时,企业创新驱动力愈发强劲,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建成世界先进的核主泵全流量试验台、综合性燃烧试验中心等大型试验设施,攻克了巨型水电机组设计制造、准东煤高效清洁燃烧技术等世界难题,自主研制的二次再热超超临界锅炉、燃用褐煤锅炉等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新型高效百万千瓦等级汽轮机技术国内领先,承制的世界首台AP1000三代核电机组实现满功率运行。
2021年6月28日,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关键技术指标创造6项“世界第一”,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哈电集团坚持在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中找准发展坐标、制定发展战略,明确“建设世界一流装备制造企业”的总目标,确立设备制造商、系统集成商、运维服务商的“三商”发展定位,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绿色低碳驱动系统、清洁高效工业系统的“三个系统”产业布局,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绘就了清晰蓝图。
在科技创新领域,哈电集团以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为核心,深耕科技创新、优化创新生态,持续提升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重大任务关键节点完成率100%,抽水蓄能“高低宽大变”技术保持领先优势,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等33项成果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制修订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430余项,23项成果入选国家能源局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创新成果持续涌现。
数字化转型方面,哈电集团系统构建“12345”数智化转型发展战略,智能制造水平得到持续提升。数字化项目投入年均增长近60%,高标准建成8个数字化车间、6条数字化生产线、17个数字化生产单元,项目生产效率提升近30%,获省部级及以上荣誉37项,3家企业获评制造业单项冠军。成功发布哈电智慧动力岛主设备运维系统,跻身中国工业数字化转型领航企业50强,让数字产业化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增长极”。
以重大项目建设践行国家战略、驱动产业升级,用一个个全球首台、世界最大、国际领先的硬核成果,书写装备制造业的辉煌答卷。成功研制全球首台单机容量最大的扎拉500兆瓦冲击式水轮机转轮,自主研发660兆瓦高效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打破技术壁垒,完成世界首个温度和压力双提升跨代升级延寿改造项目(为俄制机组延寿30年),参与研制的世界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华能石岛湾电站入选2024年全球十大工程,为我国从装备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跨越注入强劲动力。
绿色转型发展上,哈电集团坚持把绿色低碳作为企业发展的鲜明底色,全力抢抓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机遇。出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纲要等战略性文件10余份,重点布局新型储能、光热、氢能等新能源产业。国内首台16兆瓦燃气轮机样机总装下线并一次点火成功,为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提供核心燃烧室部件,参建的全球首座300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示范工程应城“能储一号”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所属制造企业全部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企业绿色发展的底色更亮、成色更足。
七十四载砥砺奋进。作为我国电力装备制造业的“共和国长子”,哈电集团始终将企业发展熔铸于国家战略全局,走出一条从引进消化到自主创新、从扎根国内到扬帆出海的跨越之路。在党和国家的关怀指引下破土萌芽,历经几代人艰苦创业与矢志创新,终使星星之火燃为燎原之势,不仅实现从“制造”到“创造”的质变,更推动中国电力装备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转变。
站在新的时代坐标上,哈电集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科学谋划“十五五”战略布局,坚决扛起党中央赋予中央企业的使命责任,持续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争当“三个排头兵”,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中,以更多“大国重器”擦亮中国制造的名片,以更强动力支撑民族复兴伟业。
“一五”时期落在松花江畔的6颗工业火种,如今愈燃愈旺,迸射炽热光芒,照亮前行之路,这部薪火相传的奋斗史诗,正由新时代哈电人挥毫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