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电机公司以习近平总书记致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贺信精神为引领,坚定建设世界一流装备制造企业发展目标,积极打造水电行业专业领军示范企业。2023年以来企业营业收入连续两年增速超过15%、新签合同额实现“两年翻一番”、利润总额实现“两年翻三番”,2024年“一利五率”指标总体实现历史最好水平。
锚定技术创新,铸造产业布局“新优势”
深耕专业,拓展产业价值维度。电机公司发挥企业产品“高、低、宽、大、变”技术创新优势,在全球市场竞争中抢占水电装备制造行业战略制高点,水力性能综合指标连续多年保持行业第一。针对用户电站升级改造、设备运维检服务等实际需求,不断提升企业服务意识,拓展发电设备运维检修、电站改造总承包和系统化集成服务业务,提供“一站式、一揽子、快响应”的企业综合服务。遵循“共同提高、共同受益、共同发展”理念,统筹质保、供应商、采购分级管理机制,深挖供应链集成配套资源,把优品“产出来”,把质量“提起来”,2024年关键部件和装配优等品率达到100%,产品一次交检合格率达到99.99%。
把握机遇,依托优势培育产业。聚焦市场侧创新需求,加速将企业前沿技术应用于新一代可变速抽水蓄能、分布式调相机等产品,产品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54%和30%,加快形成新的“增长极”。以实现产品规模化应用为目标打造创新“试验田”,加大科技投入和产业培育力度,加快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新工艺的工程化应用和验证,持续迭代水电产业智能运维数字孪生技术,智能运维订货额年平均增长率达50%以上。
夯基固本,精益数智升级赋能。聚焦“低成本、短交期、高品质”目标,将精益理念贯穿于产品设计制造、安装调试、运行检修全过程,实现精益“屋顶”全覆盖。开发企业生产排程和设备监测维护人工智能算法,构建虚拟生产仿真模型,重点打造9个数字化生产场景,实现数据实时采集、生产智能排程、计划智能调度,冲剪、线圈数字化车间分别提高产量20%、33%,打造精益“支柱”。实行“全要素、全覆盖、无死角”的现场6S管理,开展系列化生产改善活动,启动精益改善“千人百项”,围绕“组织体系化、机制制度化、管理常态化”目标,夯实精益“基础”。
点燃科技引擎,奏响自立自强“新强音”
强基聚力,筑牢技术策源高地。电机公司以“赛马”“揭榜挂帅”“军令状”等方式积极参与8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研究,重点攻关以千兆帕级高强钢焊接、50万千瓦冲击式水轮机转轮研制等为代表的基础性、紧迫性、前沿性、颠覆性科研项目。着力“补短板、锻长板、固底板”,实施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面夯实科研基础能力。筹建哈电镇江研发中心,打造南方人才飞地,有序提升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技术集成能力。
协同创新,产学研用汇聚合力。与高校、科研院所、中下游企业等成立协同创新联合体,与哈工大、哈工程等高校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和技术创新联盟。近三年来以“四个面向”为引领开展16个横向课题合作,并与高校联合共建绿色低碳能源创新研究院、联合立项5个项目。集聚行业机构和组织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近三年共同制修订国际标准2项、国家标准26项、行业标准20项、团体标准4项。
揽才育英,厚植第一资源根基。遴选顶尖科技人才进行“平台+项目+团队+交流+深造”量身定制多维度培养支持。按需谋划、精准引才,通过以才引才、柔性引进等方式灵活吸引高层次人才,并通过“项目+头雁及团队+平台+机制+投入”五位一体模式持续培养科研骨干人才。健全“全周期、全链条、梯次化”的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并持续加大优秀理工科高校毕业生招录和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力度,近三年引进青年科技人才358人,培养各类高层次技术人才26人。
构建长效机制,激发人才活力“新动能”
完善考核,激活发展内生动力。电机公司坚持组织考核和干部评价两手发力,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从宏观上引导、微观上聚焦,以考核传导压力、以压力推动落实。以企业长期经营业绩创优为目标,对经理层成员、部门组织和中层干部绩效目标进行“层层分解”和“层层创优”,形成全员上下各级同向尽责、共同创优的局面。坚持激励约束相结合,围绕科技创新、转型发展、深化改革、提质增效等目标加大考核激励力度,清晰划定考核底线、合格线,保障考核结果刚性应用兑现,2024年经理层成员副职收入差距达到1.6倍。
树立导向,引领干事创业潮流。进一步健全选拔年轻干部常态化机制和干部选育管用机制,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公司领导人员中年龄在80后的占比达到37.5%,中层人员年龄在85后的占比达到33.1%。实施“岗位+能级+绩效+奖金”薪酬激励模式,在授权放权的同时健全内部责任制,同类岗位薪酬差距扩大到3倍以上,释放基层绩效单元活力。充分赋予科研团队考核分配自主权限,分层确定31个科研项目团队,团队负责人待遇超过单位领导、普通优秀科研人员待遇超过行政上级。优化构建人才三类三层多级发展体系,实现各类人才“横向职级互通、纵向发展联动、整体动态管理”的良好局面。
以人为本,构建新型劳动关系。持续提升员工素质、打破内部流动壁垒,坚持市场化导向鼓励一专多能,推进人才内部共享发挥整体效能。以员工绩效改进为目标健全绩效管理机制,将员工绩效与薪酬兑现和岗位评价结果挂钩。严控用工规模、畅通员工岗位退出渠道,持续优化员工队伍,以技术进步、管理创新、效益提升带动全员劳动生产率“全方位、全要素”提升,2024年劳动生产率同比提升59.42%,创历史最好水平。